簡介
明末清初改朝易代之際,社會各方面的激蕩變動,增進了文藝作品的推陳出新,諸多大家涌現,他們從獨特的視角,各自抒發著內心性靈、展現著文化魅力??滴醭闹娙藚侵瘢闶瞧渲械膬炐愦怼?/span>
吳之振(1640—1717),字孟舉,號橙齋,別號竹洲居士,清代浙江省石門縣洲錢鎮(今桐鄉市崇福鎮)人。性坦率豪爽,淡泊于名利。康熙時舉貢生,納貲為內閣中書科中書,亦不赴任。吳之振是清初大力提倡詩宗宋代的主將,他與呂留良、吳自牧編纂的《宋詩鈔》既深刻推動了宋詩的流傳,也寄托了他們對大明的故國之思。
1671年,吳之振將刊行完畢的《宋詩鈔》攜帶進京,分送詩壇巨子與諸名公,名震京師。吳之振即將離京返鄉之際,當時的文壇名流、新貴才俊與其在梁園宴飲論詩并為其寫詩贈行,留下了《贈行詩冊》。南歸之后的吳之振隱居于黃葉村莊,新辟菜地,因作種菜詩二首,并請志道之士就此題唱和,唱和之人有明遺民呂留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等人,留下了《種菜詩唱和冊》,享譽詩壇。
吳之振去世后,其生前所藏的名人墨跡和書畫等由其后嗣珍藏三百余年,歷經清代文字獄、清末太平天國戰亂、日本侵華戰爭等浩劫,賴吳氏子孫鼎力護持方完整保存至今。現在,這一系列作品在皇城藝術館全面展出,它們是明末清初政治、文學、書法等多元素全方位的實物縮影,承載著吳之振一生中最重要的榮譽和往事,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研究明清易代之際士大夫政治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原始文本。我們力圖通過本展覽引領觀者回到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感受酬詩唱和的風雅之下隱含的不同思想的激烈交鋒。
清·禹之鼎 《橙齋先生像》
攜《宋詩鈔》北游,譽滿京華。集《贈行詩》南返,歸隱田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徐揚 《京師生春詩意圖》(藏于故宮博物院)
康熙十年(1671)秋,吳之振攜新書《宋詩鈔》來到北京。當時距明亡不久,詩壇籠罩在遺民思潮低徊哀愁、激憤悲愴的氛圍中。詩壇領袖王世禛、宋琬、錢謙益等人皆推崇宋詩,以挽頹風。吳之振的到來,更推動了京城文人宗宋詩風的形成。借在京為官的姻親勞之辨和同鄉吳光的關系,吳之振結識了許多官員,這些官員大都是進士出身,其中不乏學界巨擘、詩壇盟主,如后任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的陳廷敬,禮部侍郎、《明史》總裁官徐乾學,刑部尚書、詩論創“神韻”說的王世禛等。吳之振與他們談文論詩,贈書往來,相處甚歡?!端卧娾n》也被京城文人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風頭無兩。
次年二月,想要回鄉隱居著述的吳之振決定離京。諸名公齊聚梁園水樓,為吳之振踐飲賦別。在座之人中有四位后來官至大學士,秉政中朝。另有康熙三年分中狀元、榜眼、探花的嚴我斯、李元振、周弘,以及康熙九年的狀元蔡啟僔等。當朝俊彥各賦華章,送客南歸,可謂是文壇盛事。
1675年黃葉村莊落成后,吳之振命侄孫吳震翱寫此《黃葉村莊圖》
返鄉的吳之振筑別業于石門城西,因愛蘇軾詩句“家在江南黃葉村”,便將之命名為黃葉村莊,其構造布局出自畫家禹之鼎之手。圖中可見此地綠樹環繞,靜謐清幽。莊內有亭臺樓榭,回廊曲曲,竹樹掩映,自然雅致。室內案上放有書籍卷軸,籬墻內一位老者在指揮一個兒童種菜。這正是吳之振隱居生活的寫照。
吳之振于黃葉村莊內辟菜地二畝,園丁雜植菜蔬,因連日好雨,菜蔬生意可喜,吳之振作《種菜詩》二首,自和二首,并請“志道之士,不厭藜藿,請各賦一章,寄托胸臆?!?/span>
吳之振選擇“種菜”主題并非偶然。在傳統語境中,“種菜”自古即為文人排遣內心孤悶,從世俗庶務中求得解脫之舉。最喜作種菜詩的,當屬蘇軾,如其《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二首其一》中之句:“無錢種菜為家業,有病安心是藥方?!眳侵裢瞥缢卧姡Х聳|坡,其以“種菜”明志,也在情理之中了。
縱觀《種菜詩唱和冊》,參與唱和者近三十人,大多為隱居山林之中不愿出仕的明代遺民,如呂留良、黃宗羲、黃宗炎等人。吳之振去世后,種菜詩依然嗣響不絕,民國時尚有清代遺民勞乃宣、吳郁生等人唱和。一部詩冊,集明清兩代遺民唱和之作,時間跨度達二百余年之久,被后人傳為佳話。
吳之振所作種菜詩中,有“閑人休作東陵看,只種菘葵不種瓜”之句。秦時有邵平被封為東陵侯,秦亡以后不愿委身事漢,遂為布衣,以種瓜為業,世人稱其所種之瓜為“東陵瓜”。吳之振以此含蓄的表明,他只愿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不想參與到政治紛爭中來。此種心境也反映了清初士人在云波詭譎的政治環境下對平靜的隱逸生活的向往。
雍正十年,因曾靜投書謀反案牽連,已去世五十年的呂留良被雍正帝下令剖棺戮尸,子孫及門人等或戮尸,或斬首,或流徙為奴,罹難之酷烈,為雍正時期文字獄之首。呂留良案發后,吳之振后人為免受牽連,將其所作種菜詩之款識截去,可見當時形勢之險惡。因呂留良著述手稿皆被清廷禁毀,故其手跡存世極罕,目前已知存世者只有兩件,一件即為此《種菜詩》,另外一件《偶耕詩》手跡藏于上海博物館。
吳之振去世后,此一系列作品由其后世子孫珍藏,其上多鈐有吳之振后人印章,證明這些作品是吳氏子孫世守相承的寶物。吳氏才人輩出,吳之振第八世嫡孫吳炳元、吳伯滔,第九世嫡孫吳芷芳、吳待秋皆以書畫名世于海上,吳芷芳也以善刻著稱。民國時期,吳之振這組作品曾珍藏于吳芷芳手中。
吳昌碩等為吳氏后人制印十九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