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首都的心臟——北京天安門最近的博物館有哪些?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故宮、國博。殊不知,還有一座與天安門咫尺之遙的皇城藝術館。它和故宮、國博、太廟藝術館一起,構成了蔚為大觀的“首都中心博物館群落”。
皇城藝術館是北京市東城區政府精心打造的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藝術文化交流服務平臺,它坐落于天安門東側的菖蒲河公園內,毗鄰故宮博物院,與太廟藝術館僅一墻之隔。皇城藝術館經過兩年的規劃,將揭開神秘的面紗,于2018年9月16日隆重開館,開幕展將隆重推出《從蘇東坡到吳之振——清初文壇盛舉與黃葉村莊的士林往事》和《玉染草色雪映霞——宋元瓷器精品展》兩大特展,展期至12月18日。
▌從蘇東坡到吳之振——清初文壇盛舉與黃葉村莊的士林往事
明末清初改朝易代之際,各方面的激蕩變動,都增進了文藝作品推陳出新的動力,涌現出諸多大家,他們從獨特的視角,各自展現著文化魅力、抒發著內心性靈,康熙朝的著名詩人吳之振,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本展以數百年前文人詩文唱和的獨特角度,展示清朝士林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文脈傳承。尤其是吳之振、黃宗羲、呂留良等二十九人《種菜詩唱和詩冊》,發展為一場綿延數百年的文人雅集,散發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文人市井生活氣息。
攜《宋詩鈔》北游,譽滿京華
集《贈行詩》南返,歸隱田園
吳之振(1640—1717),字孟舉,號橙齋,別號竹洲居士,清代浙江省石門縣洲錢鎮(今桐鄉市崇福鎮)人。性坦率豪爽,淡泊于名利。康熙時舉貢生,納貲為內閣中書科中書,亦不赴任。吳之振是清初大力提倡詩宗宋代的主將,他與呂留良、吳自牧編纂的《宋詩鈔》既深刻推動了宋詩的流傳,也寄托了他們對大明的故國之思。
康熙十年(1671)秋,吳之振攜新書《宋詩鈔》來到北京。當時距明亡不久,詩壇籠罩在遺民思潮低徊哀愁、激憤悲愴的氛圍中。詩壇領袖王世禛、宋琬、錢謙益等人皆推崇宋詩,以挽頹風。吳之振的到來,更推動了京城文人宗宋詩風的形成。借在京為官的姻親勞之辨和同鄉吳光的關系,吳之振結識了許多官員,這些官員大都是進士出身,其中不乏學界巨擘、詩壇盟主,如后任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的陳廷敬,禮部侍郎、《明史》總裁官徐乾學,刑部尚書、詩論創“神韻”說的王世禛等。吳之振與他們談文論詩,贈書往來,相處甚歡。《宋詩鈔》也被京城文人爭相傳閱,一時洛陽紙貴,風頭無兩。
陳廷敬為吳之振作《贈行詩》
王士禛為吳之振作《贈行詩》
梁清標為吳之振作《贈行詩》
扁舟一棹歸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
1675年秋黃葉村莊落成后,吳之振命侄孫吳震翱寫此黃葉村莊圖。
返鄉的吳之振筑別業于石門城西,因愛蘇軾詩句“家在江南黃葉村”,便將之命名為黃葉村莊,其構造布局出自畫家禹之鼎之手。圖中可見其地綠樹環繞,靜謐清幽。莊內有亭臺樓榭,回廊曲曲,竹樹掩映,自然雅致。室內案上放有書籍卷軸,籬墻內一位老者在指揮一個兒童種菜。這正是吳之振隱居生活的寫照。
吳之振所作《種菜詩》
吳之振所作種菜詩中,有“閑人休作東陵看,只種菘葵不種瓜”之句。秦時有邵平被封為東陵侯,秦亡以后不愿委身事漢,遂為布衣,以種瓜為業,世人稱其所種之瓜為“東陵瓜”。吳之振以此含蓄的表明,他只想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不想參與到政治紛爭中來。
吳之振于黃葉村莊內辟菜地二畝,園丁雜植菜蔬,因連日好雨,菜蔬生意可喜,吳之振作《種菜詩》二首,自和二首,并請“志道之士,不厭藜藿,請各賦一章,寄托胸臆”。吳之振選擇“種菜”主題并非偶然。在傳統語境中,“種菜”自古即為文人排遣內心孤悶,從世俗庶務中求得解脫之舉。最喜作種菜詩的,當屬蘇軾。吳之振推崇宋詩,其以“種菜”明志,也在情理之中了。
黃宗羲、黃宗炎所作《種菜詩》(局部)
黃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與陜西李颙、直隸容城孫奇逢并稱“海內三大鴻儒”。黃宗炎(1616—1686),黃宗羲弟。與兄黃宗羲、弟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
黃宗羲與吳之振交往日久。吳之振與呂留良合編《宋詩鈔》之時,黃宗羲正好在呂留良家客其子弟,故三人常煮酒斗詩,談藝論學。這當是他們一生中最為歡樂和諧的美好時光,以至于十余年后,吳之振尚“憶水生草堂友朋文酒之樂,不啻昔夢,死生聚散,殊多今昔之感矣”。
勞乃宣所作《種菜詩》
勞乃宣(1843——1921),中國近代音韻學家。同治十年進士。清末修律,禮、法之爭中禮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呂留良所作種菜詩(局部)
縱觀《種菜詩唱和冊》,參與唱和者近三十人,大多為隱居山林之中不愿出仕的明代遺民,如呂留良、黃宗羲、黃宗炎等人。吳之振去世后,種菜詩依然嗣響不絕,民國時尚有清代遺民勞乃宣、吳郁生等人唱和。一部詩冊,集明清兩代遺民唱和之作,時間跨度達二百余年之久,被后人傳為佳話。
吳之振去世后,其生前所藏的名人墨跡和書畫等由其后嗣珍藏三百余年,歷經清代文字獄、清末太平天國戰亂、日本侵華戰爭等浩劫,賴吳氏子孫鼎力護持方完整保存至今。現在,這一系列作品在皇城藝術館全面展出,它們是明末清初政治、文學、書法等多元素全方位的實物縮影,承載著吳之振一生中最重要的榮譽和往事,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研究明清易代之際士大夫政治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原始文本。我們力圖通過本展覽引領觀者回到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感受酬詩唱和的風雅之下隱含的不同思想的激烈交鋒。
吳昌碩等為吳氏后人制印十九方
▌玉染草色雪映霞——宋元瓷器精品展
本展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宋代五大名窯精品瓷器,以及其它窯系的上乘之作,觀眾將欣賞到汝鈞窯天青釉洗、定窯白瓷碗等稀世珍品。展覽巧妙地將藝術與科技完美融合,觀者可對宋瓷的種類、特點、發展、工藝、紋飾、功用等有清晰而全面的認識,進而了解器物表面特征背后所蘊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美學,從不同的層面領略宋代的用器之道和文人生活。在持續走高的“宋朝熱”中,給你一個堅定的愛宋朝的理由。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瓷器鑒賞家、收藏家翟建民先生擔任本次展覽的古陶瓷專家顧問。
北宋 鈞窯天青釉紅彩折沿盤 直徑:18.9cm
南宋 哥窯八方杯 ?直徑7.5cm
?南宋 建窯黑釉油滴盞 直徑12.5cm
南宋 官窯斗笠盞 直徑:14.6cm
南宋 龍泉窯青釉雙魚耳盤口瓶 高:26.5cm
皇城藝術館擁有海量的藏家資源,為籌備此次展覽,皇城藝術館從港澳臺收藏家手中征集到近百件宋代名窯瓷器,經過專家團隊層層把關、嚴苛遴選,最終確定展品名錄。
展覽期間,皇城藝術館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首期藝術論壇,這些學者包括鄧小南(北京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尚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秦大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沈岳明(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丁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蔡枚芬(臺北故宮前器物部長)等,可謂群賢畢至、大咖云集。觀眾將通過這場高端“文物思維盛宴”,更深入的觸摸展覽背后的文物肌理和文化脈絡。
▌皇城藝術館∣讓文物會“說話”,使歷史“活”起來
皇城,顧名思義,不僅表明其緊鄰祖國心臟的特殊地理位置,更意味著它高蹈超拔的藏品品位和專業的策展與運營理念。
皇城藝術館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設計建造,作為首都中心區的文化藝術展覽的理想場所,堅持“共建共享、服務大眾”的原則。從建設之初起,不僅在文物研究、保護方面致廣大而盡精微,更尋找最合適的方式與公眾互動,將館藏故事娓娓道來。簡而言之,就是讓文物會“說話”,使歷史“活”起來。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走進僅有數千平米的皇城藝術館,你不僅會生發蕩氣回腸的思古幽情,更會油然而生一種充塞于天地間的文化自信,在潤物無聲中領略大國重器的磅礴力量。